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峡门 花儿的故乡 秦腔的温床

峡门高标准农田

峡门水库

孙家庄秦腔

□文/张映录 图/李景鹏

这里有民和三大花儿会之一的峡门花儿会,一曲曲高亢悠扬、粗犷奔放的“花儿”使闻者心情荡漾;这里有民和第二大水源地——峡门水库,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感受到高峡平湖塑造的江南水乡般的独特景致;这里因七彩石而轰动一时,一幅幅的山水画愉悦收藏家的心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这里还有民和地区为数不多的秦腔戏曲团,那跌宕起伏的秦腔为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

这里,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

峡门镇位于民和县城西北部,因境内有西南走向长达15公里的石峡通往化隆回族自治县,两峰对峙,望之如门,故名峡门。峡门镇东和东北与李二堡镇、新民乡接壤,南隔拉脊山支脉青沙山与化隆县为邻,西与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交界,北与乐都区洪水镇毗连。

乱泉滩:峡门花儿会举行地

峡门的集滩清水泉,端阳节,花儿哈要漫上三天;心上的话儿喧不完,有情缘,跟你着浪一趟江南。

这首“花儿”中的“集滩清水泉”旧时叫“乱泉滩”,因泉水众多而得名,位于峡门镇政府所在地孙家庄村东洼庄社。每年端午节,这里举行的大型花儿会,是民和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峡门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西沟花儿会)之一。

端午节这天,峡门及周边的米拉沟、虎狼沟甚至化隆县的男女老少,像过节日一样,穿戴一新,带着食物,拿着雨具,有的徒步翻山越岭,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开着小轿车不约而同地来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他们涌入会场,或三五人,或十几人几十人,赶到集滩树林里。各族男女歌手放开声音,一展歌喉。唱“花儿”的,听“花儿”的,打擂台的,以“花儿”抒情说爱,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一时间,这里歌声此起彼伏,成为歌的海洋。

峡门花儿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得广大群众喜爱。峡门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据说最先峡门花儿会在李二堡镇松山举办,后来逐步迁移到现址。最初每逢端午节,人们来到风光灵秀、树木林立的松山寺院,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人们也利用这难得的农闲时节游览山水风光,交流感情。慢慢地,男女间唱“花儿”、谈情说爱也就成了庙会的重要内容。到了后来,庙会的宗教色彩日趋淡薄,而唱“花儿”的风气逐年变得浓厚,并形成规模,逐渐演变成了花儿会。

峡门花儿会是民和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花儿会上集曲艺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峡门花儿会虽起源于明朝后期,却盛行于民国及建国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辐射和带动了东沟、西沟、古鄯等周边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

峡门花儿会歌手层出不穷。上世纪主要“花儿”歌手有马俊、马占青、王有德、马英桂、李永盛等,近几年来活跃在青海“花儿”歌坛的著名歌手有张存秀、索南孙宾、赵丰雍、赵满香等。而且令人欣喜的是,伴随着花儿会的举办,大批“花儿”新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演唱的“花儿”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好地传承峡门花儿会,民和县文化部门和当地镇政府每年五月初五举办“花儿”比赛和“花儿”擂台活动。近几年还先后举办了“花儿演唱大奖赛”“民和情·夏秋韵”等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悠扬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深情的演唱,优美的舞姿,使整个演唱会气氛热烈,高潮跌起。

峡门水库:民和第二大水源地

盛夏,从峡门镇驱车出发向西北约四公里,驶入不太宽阔的峡谷,西面的大山不断逼近眼前,风景也越来越美丽。随着峡谷逐渐变窄,走到硬化路尽头,再行进几百米,一处高大的混凝土大坝矗立在眼前。这里就是水库与山体相连,美景与树木相融的高峡平湖——峡门水库。

峡门水库位于民和县峡门河上,为拦河式水库,是民和县松树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骨干工程。属青海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水库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松树沟开发区1540公顷农林牧土地的灌溉用水,同时解决沟道460公顷的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水库总库容为260万立方米,枢纽主要由壤土心墙砂壳大坝、布置在右岸的导流放水洞、岸边侧堰溢洪道三大件组成。

峡门库区不但起着浇灌作用,还是民和县第二大水源地,为县城居民输送纯净的饮用水。随着近几年水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库区周围环境日渐转好,加上周边风景宜人,成为盛夏人们休闲旅游、游玩避暑的胜地。

当你登上大坝,走进峡门水库,一波宽广的清绿,一抹披山的碧绿,镶嵌在天际的那一带绵绵远山,使人陶醉在浓郁的自然气息之中,陶醉在天地灵秀之中。这一波碧湾,倒映着葱绿的半山,就连清澈的水,也抹上了一丝淡彩。

尕长峡:青海七彩石产地

在峡门水库库区西面有几公里的峡谷,叫尕长峡。对于这个峡谷,人们虽没有过多的了解,却对这里出产的青海七彩石十分耳熟。

青海七彩石,也称民和七彩石、峡门七彩石。该石属石英石和绿泥石的共生体,含多种致色矿物,石基多洁白如玉呈半透明状,内嵌鲜红、翠绿、黝黑、茄紫、金黄、粉红等色质。原石为条块状,大小不一,多棱角,表面粗糙,有明显的色带。经打磨抛光后,质感晶莹,色彩绚丽醒目,纹理非常漂亮,图案以山水风景居多,偶有人物、花鸟等,佳者则似水墨丹青构成的典雅山水画,极具观赏价值。

青海七彩石,首由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石友从湟水河顺流而上进入松树沟捡石时发现的,故亦称“兰州七彩石”;后经他们多年探寻,在峡门水库库区西面的深山中找到了七彩石原石,而那河流里偶现的七彩石,经千万年水流冲刷,表面光滑,可能是石头崩下来后被大水年复一年地搬运出深山的。

孙家庄:民和秦腔传唱地

峡门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1400多年前在这里留下了隋炀帝杨广亲率大军远征青海的足迹。唐时,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时经过这里。其后历朝历代,化隆、乐都、民和的不少商贾在此驻足交易。因此,这片热土自古以来贸易与文化较为繁荣。

同时,这里曾是秦腔演出的繁华之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后有李家庄、孙家庄、石家庄、峡门等五个行政村成立秦腔剧团,并盛行一时。后来只剩下孙家庄一家秦腔剧团,这也是民和全县仅有的两家之一(另一家是下川口村)。

孙家庄村离县城35公里,360多户,1600多人。其中,多数为孙姓人。据记载,孙氏先祖是明朝洪武被发配西部垦荒。先辈们除了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外,也把故乡的戏剧一并带到了这里,秦腔便是其中之一。农户人家每日早出晚归赶忙耕耘外,逢年过节,为了活跃节日气氛,克服生活贫寒、剧团缺少服装、没有演出舞台等困难,以唱秦腔为乐,代代相传,年年演出,从不间断,将这一民间艺术一直延续传承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孙家庄秦腔演艺人员班子齐全,一般每年正月初一唱秦腔剧目《黑虎扫台》《天官赐福》,十五晚上以《卖三像》闭幕。据说,《卖三像》这个剧目是孙家庄特有的。

多年来,在民和县文化部门的扶持下,他们经常和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秦腔剧团举行联谊活动,利用下川口“果花会”和春节期间交流切磋技艺,同台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为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 2023-08-08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9834.html 1 峡门 花儿的故乡 秦腔的温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