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看完这一章,我俩去隔壁领个助行器锻炼锻炼吧!”“没问题,好久没拉伸双臂了。”话音刚落,两位残疾人便从读书阅览室“转战”下一个场所……
这是近日发生在海东市平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基地里的温馨一幕。今年以来,平安区围绕残疾人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需求,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打造出我省首家“五位一体”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基地。
据该基地工作人员吴衷楠介绍,基地共有74个助力残疾群众恢复各方面身体机能的器具品类,生活类、防压疮类、助听类、助视类、助行类等器具一应俱全,满足了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辅助器具服务需求,深受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欢迎。
“我属于肢体残疾2级,腿脚不是很灵便,每天都会领这个助行器进行锻炼,长期下来感觉肢体没以前那么僵硬了。”正在锻炼的居民旦增杰布笑意盈盈,对这里的服务很是满意。
“在这里生活,不仅能锻炼身体,每天的业余活动也很丰富,可以读书、下棋、练书法,一点都不寂寞,这里完全就是大家的‘精神加油站’。”坐着轮椅的周吉莲笑着说。
在这里,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身体上的“不完美”,处处展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这里还设有残疾人党群服务中心、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辅具共享中心、残疾人康养中心以及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不仅丰富了残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他们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
走进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只见桌子上整齐陈列着一排五颜六色的手工精品。几个人手中的线随着钩针来回穿梭,一个个香包、休闲帆布包、床头灯、小挂件精巧漂亮。
“钩针握住,线拉紧一些,慢慢来……学会了这些我们下次就学做难一点的长卷系列。”轮椅上的他们认真做着手中的活,话语间,一个精美的小挂件在他们手里逐渐成形。
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的负责人兼培训老师俞兰告诉记者,这里的绣娘共有53人,其中残疾人有26人,刺绣技艺的传授也是由易到难,每件绣品的收益在10元至300元不等。文创基地也会接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平安区宣传部门的相关订单,每月这些残疾人绣娘的收入最高可以达到2000多元。
“现在有了这门手艺,我比以前自信多了,不仅可以帮家里减轻负担,而且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平安区平安街道南村的王雪花话语里满是知足。
平安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贾永霞表示,今年以来,平安区残疾人联合会致力于提升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仅注重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更加注重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了多项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展现了他们融入社会的勇气和良好精神风貌。
为提高残疾人士社会就业率,平安区残联借助残疾人文创基地开展残疾人辅助就业工作,对残疾人进行了手工钩针、制作绣品等技术的培训,希望通过学习,在生活中拥有一技之长,找到自身价值。据贾永霞介绍,平安区残联将持续秉承“弱有所依,弱有所乐”的理念,加大对残疾人群的关心关爱力度,以日间照料中心为点,带动全社会形成助残爱残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平安区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让残障人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