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富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办好民生实事,从解民忧、察民情、聚民心入手,以造福人民的实效打动人心、温暖人心、赢得人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群众工作的精辟论述:“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施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这里的“火坑”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是在艰难的处境下更要多理解群众,自觉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把自己摆进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换取群众真心。
撤地设市十年来,海东用于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保持在80%以上,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下功夫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党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全过程、各方面,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十年来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只有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实事,把为人民谋幸福真正体现在工作中,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在改善民生上,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把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奋斗让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鲜明的发展导向,折射火热的民生情怀,我们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积极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让生活更美好,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巩固的基础之上,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发展乡村产业“壮体”、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加强乡村治理“铸魂”,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让生活更美好,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好援企稳岗扩大就业“一揽子”政策,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做大做强青海拉面、河湟青绣、互助家政、高原电建、高原康养等独有品牌,积极拓展增收渠道,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以增加收入为引领,带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让生活更美好,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把更多财力用于加强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事项,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的民生谋划,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同频共振。只要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我们就一定能交上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