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石志瑾)今年以来,海东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下管一级”工作机制,砥砺奋发,推动问题整改工作在基层一线落地落实。
海东市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工作理念,认真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要求,建立“下管一级”管理体系和遍访机制,34名市级领导主动担责、靠前指挥、蹲点督战,延伸下管95个乡镇(街道)、联点106个村、联系113户低收入家庭,带头落实联县联乡联村联户制度,通过市管乡镇、县区管村,指导联系县区、乡镇、村有效衔接问题整改和重点任务推进工作。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迈开步子、扑下身子,认真落实66个脱贫村、易地搬迁村和重点帮扶村的联点帮扶责任,带队深入村户协调解决脱贫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全市95个乡镇(街道)设立有效衔接工作“总队长”,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八项职责,确保乡镇有人抓、村级有人管、户有明白人。同时,修订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考核体系,将全市95名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纳入市级考核范围,市级下管一级“提级考核”,切实抓好关键点、关键人、关键事,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
如今,一片片特色产业开花结果,一条条产业发展惠民路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摘掉了“穷帽子”、住进了“新房子”。
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以打造拉面特色小镇为契机,依托喇家遗址“世界第一碗面”文化遗产,通过出台招商引资、创业优惠政策以及邻帮邻、亲帮亲的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发展“拉面产业”,持续擦亮青海拉面“致富面”“和谐面”“团结面”“幸福面”“小康面”的金字招牌。目前,海东籍拉面人开办拉面店2.7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6.7万人,2023年上半年实现经营性收入达79.37亿元,利润达27.42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达到30.58亿元。同时,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农耕文化,挖掘整合全市刺绣资源,探索出了一条“非遗+市场+旅游+就业”的发展新路径。2021年至今,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67.3万元,用于建设青绣孵化基地、升级工坊设施、培训专业人才等。目前,全市有青绣经济实体74家,掌握青绣技艺的绣娘4.2万余人,企业固定绣娘人均年收入3.5万元左右,季节性绣娘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
海东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以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庄风貌等为重点,扎实推进128个美丽乡村、1.4万户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和58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不断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在海东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中,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是一个样板。搬迁前的班彦村,全村有129户484人住在沙沟山上,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村民过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穷日子。现如今,走进班彦新村,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道路干净整洁,树木满目青葱,房屋错落有致……
“现在生活确实好,村里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班彦村村民吕志梅说。
数据显示,2023年,海东市共选优1907名干部完成631个脱贫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和乡村振兴重点村的驻村工作队轮换工作。全市19092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7445户脱贫户,实现干部包户帮扶全覆盖,并累计走访群众3万余户,真正实现了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情感受民生、用实招排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