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见证!那些汇聚在灾区的力量和温暖

志愿者帮助老人收拾屋子

白衣天使守护受灾群众健康

□本报记者 李永兰 胡生敏 摄影报道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霎那间,地动山摇,数十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离我们而去,一万余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家园。

2024年1月18日,震后整整一个月。虽然悲切仍在心底,但生命依然茁壮,海东地震灾区已经升腾起新的希望。

一个月中,我们见证了消防、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央企等主要救援力量在灾区开展的生死救援;

一个月中,我们见证了173万海东儿女齐心协力,勠力同心,掀起一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一个月中,我们见证了来自全国各地千里驰援……

震后一个月,记者再次踏上这片被摧残的土地。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故事“缝补”着地震带来的创伤,一个个务实为民的举措正在落实,一张恢复重建的蓝图正在绘就……灾区群众的日子正在走向正常。

在党和政府的温暖下,在千千万万“亲人”的抚慰下,在四面八方同胞的帮助下,灾区群众已开始走出地震灾害的阴霾,在灿烂的阳光下开启了新生活。

我见证:没想到救援这么快

“当时感觉摇晃得厉害,听见一阵阵轰隆声,吓得心都快跳出来了。”想起一个月前的这一天,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村民贾三西仍心有余悸。

那是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突如其来的地震自邻近的甘肃积石山一路奔袭而来,还夹杂着砂涌吓人的隆隆声,金田村就此成为此次地震海东市受损最严重的村落。

电力中断,严寒加上无尽的黑暗,让贾三西无法辨明具体情况,但直觉告诉他,村里损伤惨重,想要救出被掩埋的邻居,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当时我们非常焦急,甚至发了不少牢骚,但没多久救援队就来了,真像是电影中的神兵天降。”贾三西回忆,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借助照明设备立马开始了救援,因为挖掘机等大型救援设备还在路上,很多救援人员徒手扒开废墟,并用木板铺了一条救援通道。“泥石流(砂涌)特别深,人根本没法在上边走。”贾三西说。

几乎就在贾三西从家里跑出来的同时,海东市启动了市级应急响应,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置指挥部,并组建了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组、医疗救治组、治安交通组、群众安置组、基础设施组、房屋建筑核查组等9个专门工作组,迅速开展了各项抗震救灾工作。

对生命的敬畏,是这个寒冬灾区里最温暖的一幕。

“找木板!搭桥!”“再来点人!”在救援现场,一名男子被砂涌掩埋无法动弹,情况十分危急,现场消防指战员一边安抚被困人员情绪,一边迅速展开救援。被困者位置离地面较远,假如直接走进去,救援人员也会陷入泥潭中。经过现场查看后,消防指战员选择通过铺木板搭“浮桥”的方式搭建救援通道。然而,由于淤泥的特性,木板很容易陷入其中,这使得救援工作充满了挑战。

“稳住,一定要稳住!”他们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试图将木板固定住,以免其滑动。此时,现场的氛围愈发紧张,每个人都清楚,时间的流逝意味着被困者的生命安全越来越受到威胁,消防队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被困者在消防指战员们的努力下,终于被成功救出。此刻,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所有人都为消防指战员们的英勇行动而欢呼。

在没有路的地方,那就蹚出一条“生路”,这是救灾人员的信念。直到最后一名失联人员被找到,记者目睹了救援队争分夺秒、不眠不休的工作状态,砂涌包围之下,他们不断地探测、搜寻、施救……

“那一家五口被救出时的现场视频我看一遍掉一次泪,不仅为逝者落泪,也心疼那些消防救援人员,他们用手扒开冰冷泥土的画面太感人了,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据统计,搜救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消防、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大型企业等主要救援力量1.04万人次、机械4940台次,24小时不间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搜救,每日搜救力量始终保持在800人以上、大型机械380台以上。划分5个救援区12个作业点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行“一区一策”救援措施。

“真的非常感谢我们的医护人员,对我们老百姓悉心照料。”朱有兰是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二社的村民,据她儿媳妇谢玉莲介绍,地震当晚,剧烈的摇晃导致朱有兰所睡的屋子靠东的一面墙发生倒塌,径直砸向来不及躲避的朱有兰,导致朱有兰双腿骨折。

地震发生后,正在夜间巡视的官亭镇副镇长刘克萍听说有人受伤,便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将朱有兰送到就近的镇医院,之后又转到民和县医院。由于朱有兰腿部受伤严重,民和县医院通过多方协调又将朱有兰送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我婆婆住了24天,现在已经出院了,住在板房里,正在恢复当中。”谢玉莲说,关键时刻,是“白衣天使”给了她们生的希望。

此时的人民至上,不再是轻飘飘的四个字,而是掷地有声的誓言,更是“白衣天使”念兹在兹的行动。

地震发生后,全市各大医院做好了接收病人的准备,1682名医务人员、76辆救护车火速集结,在受灾地区进行伤员转运和救治。同时,协调省、市、县13家医院畅通就诊通道,预留540张床位、30辆救护车以备急需。截至目前,海东市域内救治伤员均已出院,累计治愈出院190人。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更是安排省医院、青大附院、省红十字医院分别包片民和县中川、官亭、杏儿三个乡镇,在做好安置点日常诊疗服务的基础上,以医防结合实现灾区卫生健康服务全覆盖。

时隔一个月,群众回忆起救援时的点点滴滴,都心怀感激,在他们眼里,无论是参与救援的人员,还是电力、电信抢修人员,抑或是自救的村民,个个都是英雄。

这场救援,是前线救援队的争分夺秒和全力以赴,是无数个让人泪目又心疼的奋不顾身,也是牵动着173万海东儿女的齐心祈愿。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我见证:八方驰援的力量

大灾面前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作出批示。之后,李强总理和张国清副总理又先后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省委书记陈刚、省长吴晓军从12月19日起,深入灾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市长王华杰连续19个昼夜吃住在一线,一直到抗震救灾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此时此刻,全国各地将所有的目光投向海东,纷纷伸出援手,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力量。

中央和省级财政已下达资金1亿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紧急下达我省应急恢复重建中央预算内资金5000万元;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付青海抗震救灾专项资金800万元;兄弟省市工会捐资750万元;北京市委市政府向灾区捐助资金500万元,并组织10余名医疗专家前往灾区巡诊送药;天津市委市政府向灾区捐助资金100万元、应急物资2460件、移动板房50套;上海市委市政府向灾区捐助资金500万元,并组建2支医疗团队赶赴安置点巡诊送药;江苏省委省政府向灾区捐助资金1000万元……

从震后第二天开始,资金、物资、人力、机械……四面八方的援助开始源源不断地向灾区汇集。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有许多国内外的地震灾害我都参与过,我希望用我的经验和力量,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好震后协调安置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受灾群众内心和身体上的伤痛。”来自山西省临汾市蓝天救援队的队长李刚带领92名队员来到灾区,并及时联系北京天使妈妈基金会一同抗震救灾,为受灾群众带来食物、药品、大衣、被褥等生活用品,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

2023年12月19日2时41分,在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金田村,第一批身着“橙色”救援服的队伍到达。

2023年12月19日上午,刚休假一天时间的王新宏主动请战迅速返回基地,一边检查工具,一边待命。王新宏是中国安能集团成都基地救援分队的一名电工。当天中午,王新宏所在的分队就接到了向灾区驰援的指令。此时,他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和从西安、成都、重庆等多个救援基地抽组的92人一道,携带32台(套)装备,第一时间奔赴灾区。

“快,一定要快,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绝不能放弃,要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救援队在挺进灾区时,政工保障人员用对讲机进行战前鼓动。

“同志们,民和是我们的驻地,更是家乡,我们和灾区群众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大家要克服一切困难,抓住救援的黄金时间,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大家有没有信心?”第一个出动救援力量的民和县川垣北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孟昶慷慨激昂。

“海东兄弟,无锡来了!”得知地震波及海东市后,江苏省无锡市快速组织调配、采购应急救援物资、协调运输车辆,用各种方式为海东市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截至12月20日15时,无锡市已为海东市抗震救灾捐款捐物达1124.8万元。

12月20日,武警青海总队医院一支20人组成的救援队走进了中川乡草滩村。

地震发生后,西宁、黄南、果洛、海北、玉树兄弟市州来了;天津、山东、安徽、四川、湖北、广东、湖南、重庆来了……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又一次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我见证:这是最暖人心的安置

冬日的清晨,走进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次第排开的白色安置板房上空,一缕缕青烟升起。安置点内,志愿者们正陪孩子们做团体小游戏。一旁,三两老人围坐下着象棋。

在一间板房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队员、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陶晓慧正在为受灾群众开展心理辅导。

陶晓慧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心理应急救援队从2023年12月19日凌晨3点抵达救灾现场后,一直在做群众安抚工作。对于需要干预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并与病区医护人员交流,告知需药物干预病例的治疗方案。

“这只是我初步的打算,今天才开始动员大家商量商量,能不能行,最后还是要尊重大家的意愿。”最近几天,何英花和丈夫正在筹划干一件事,那便是组建一支安置区广场舞队。

今年57岁的何英花是喇家村的村民,受这次地震影响,她家的房屋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记者看见何英花时,她和几名妇女围坐在一起正在讨论组建广场舞队的具体事宜。谈及为何组建广场舞队时,何英花说:“这次灾难,大家的心理都受到了创伤,能给愁眉苦脸的人们带去快乐,也算是为灾后重建出了一份力。”何英花是一名当了18年的妇联主任,帮受灾群众拂去悲伤的情绪,是她目前唯一的心愿。

把受灾群众安置好,特别是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是党和政府时时放心不下的大事。

“地震后跑得太匆忙,没带任何东西,到了安置点后发现给每家都安排了床铺,还送来了厚厚的被褥。”村民杨昌有指着床头叠放整齐的被褥说。

这次地震中,杨昌有的家被砂涌摧毁了。12月19日下午,他与其他村民一起被安置到了集中安置点上。“谢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个临时的家。”杨昌有的妻子说,住到这里后,他们陆续领到了褥子、被子、泡面、矿泉水等物资,还有取暖的烤箱和煤炭。

漫长的冬季,仅靠帐篷安置是不行的,板房搭建成了当务之急。指挥部迅速调集相关力量搭建板房,6分钟搭建一间板房,再次彰显了“中国速度”。截至目前,共安置受灾群众8749户39156人,调拨食品类、生活类物资折合价值8000余万元。

“第一壶开水别忘了灌进暖水瓶里,一会儿我们煮奶茶喝。”地震后的第十天,中川乡清二村的祁宝梅一家人像之前一样,起床整理床铺,穿衣洗漱,儿子张罗着生火烧炉,儿媳清扫了“新家”里的灰尘后,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祁宝梅家中有6口人,因为地震,她家的房屋已不具备住人的条件。村“两委”考虑到祁宝梅家有老人和小孩,优先将一家人安置在首批到达的活动板房内。

虽然时值隆冬,但走进祁宝梅家18平方米的“新家”,房屋内炉火正旺,暖意融融,屋子内放着4张床,在靠近窗户的两张床之间放着一张简易餐桌。和之前的帐篷相比,板房更像一个家。

2023年12月22日,冬至。天刚蒙蒙亮,中川乡草滩村的安置点上升起袅袅炊烟。油饼、青海拉面、牛奶、鸡蛋……爱心人士已经开始备菜,安置点上的村民将迎来一顿丰盛的早餐。9时许,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的消防员王澎一早便忙着招呼受灾群众吃饺子。

“冬至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心里暖得很。”村民杨发新看着大锅里翻滚的饺子说。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海东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志愿服务队,连续十日奔赴现场开展“暖心”行动,为受灾群众适配轮椅、拐杖、助听器、坐便器等辅助器具,参与辅具适配、服务保障等工作,为残疾群众及时提供服务。

关爱延续,温暖常在。内心的创伤开始慢慢愈合,各安置点又迎来了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安居为震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12月26日上午,在民和县第四中学的校园内,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天,官亭镇中心学校696名师生在县城的学校迎来了全面复课的第一天。

2024年1月2日,元旦小长假结束后第一天,此前震区线上复课的16所中小学、0.77万名学生全部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开启线下教学模式,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来了新年新气象新生活。

我见证:党旗让我们心里踏实

“临时党支部就在板房里办公,我们可以随时找到他们,心里踏实。”在草滩村,村民切养吉指着板房外悬挂的党旗说。

那间板房,是安置点党群工作站的“办公室”。别看这个办公室简陋,却集聚了临时党支部、安全工作站、志愿者服务站、工会驿站以及妇女之家等机构,负责为群众发放物资、解决日常事务、调解矛盾纠纷、进行心理疏导等工作。

“大家这两天睡得还习惯吗?房子里暖和着吧?大家吃饱穿暖的同时,一定要预防煤烟,有困难互相帮助。有啥事儿尽管跟我说。”寒夜里,循化县道帏藏族乡牙木村安置点点长闹日卓玛在安置板房里耐心地跟每一户受灾户交谈、共叙家常。

地震发生后,海东市委组织部及时向受灾县拨转省、市管党费150万元,并发出《关于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自觉站在抗震和救灾的最前沿,切实为群众筑起“红色”的“铜墙铁壁”,让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在民和县的安置点设置80个党群工作站,每个党群工作站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党员志愿者、辅警等组成,共有2000余名党员参与工作。

地震后的这段时间里,官亭镇党委副书记余晓阳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地震发生后,我们在微信工作群里一喊,不一会儿就集结了520余名党员干部,随后迅速开展了人员搜救工作。”余晓阳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旗飘扬。面对灾难,像余晓阳一样,全市2.1万余名党员干部也纷纷奔赴一线,冲锋在前、干在最先,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每个党员全力以赴做好人员搜救、医疗救治、安置安抚等各项工作。

民和县37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就地转换为抗震先锋队,为受灾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一时间协调抢修水电、疏通道路,化解一个个难题。化隆县连夜组织2500多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进村入户,共排查农户38045户,排查学校212所、医院(卫生院)22家、企业158家,调拨救灾帐篷65顶、棉被260套、照明设备65台,疏散学生5539人,救治受伤群众4人,全力做好转移安置、生活服务保障等工作。循化县农村党组织及时组建154个党员突击队、党员(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入灾区开展灾情排查、抢险救人、防控维稳等工作,共排查农户3692户14774人,抢救受伤群众2人,抢修道路0.6公里,切实增强了受灾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

一处处过渡安置房内,受灾群众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大街小巷的商家们开门营业,昔日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海东市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万众一心,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夜以继日、持续作战,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我见证:重建的家园更美好

2024年1月7日,海东市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全体会议指出,全市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抢险救援工作已进入过渡性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的转换期,后续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恢复重建,首先要鉴定受损房屋。

地震发生以来,市住建局在应急评估阶段完成了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受灾严重的10个乡镇161个村的全覆盖应急评估工作,对评估为C、D级的住房,严格落实“危房不住人、人不进危房”的要求,立刻封停使用,坚决杜绝次生灾害造成二次人员伤亡。随后市住建局会同省住建厅制定印发《安全鉴定工作方案》,派遣52家专业鉴定机构、共187组、483人,由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带队,对三县(6度)区内40个乡镇、371个行政村,在应急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农房安全鉴定工作,出具了权威的鉴定结论。

“这些工程进展很快,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最美好的家园。”在循化县白庄镇上白庄村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现场,村民韩乙四夫竖起大拇指。

1月18日,走进民和县官亭镇鲍家教学点内,原本热闹的学校已经空无一人,教学楼内部传来施工机器的轰鸣声。进入学校综合楼,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正在对里面的危墙进行拆除。

据现场负责人中交建筑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员工张伟伟介绍,他们从1月15日进场,对该教学楼进行维修加固。年前主要对室内工作进行维修,将在1月20日左右完成危墙拆除,后期将对拆除墙体进行重建,这些工作预计将于春节前完成。

记者了解到,本次灾后重建一期项目共有11个教学点,目前已经有6个教学点陆续开工。这些教学点都处于室内部分施工阶段,室外部分将在年后气温恢复至0摄氏度以上开工建设维护,争取在三月开学前让学生返校。

“看到对面开始施工,好开心啊。我女儿在官亭镇中心幼儿园小班上学,希望在3月份女儿可以正常返校上课。”鲍家村村民鲍贤恩说。

这几天,为快速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重建现场,扎实开展灾后重建实施方案、金田村、草滩村、赵木川村以及砂涌灾害区综合治理5项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围绕灾损房屋修复重建、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7大领域谋划重建项目。目前,教育、医疗、民政、灾害防治领域 18个符合当下施工条件的项目已于1月15日全面开工建设。

“米有哩、面有哩,现在啥都有。”在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看到记者,张八月花下意识的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我们好着哩,你们不用担心啊。”

朴实的张八月花只要见到工作人员都会热情地邀请到她温暖的板房内。她说:“从这个窗户就能看见我倒塌的房子,政府给我说,房子一定会加快修好。”张八月花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灾后重建的信心。

1月18日是腊八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上,灾民们聚在一起熬起了大锅腊八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传递着温暖、传递着幸福,也传递着希望。在灾难发生以来的短短一个月里,海东广大人民群众的记忆里留下许多难忘的印记。

一个月,30个日日夜夜,我们共同见证了国家的力量和温暖。我们在相互守望中共同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 2024-01-20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7517.html 1 见证!那些汇聚在灾区的力量和温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