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1月11日,是王国长担任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白庄村灾后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点长的第16天。
2023年12月26日,白庄镇人大主席王国长正式成为上白庄村临时安置点点长。在此之前,王国长一直作为上白庄村所在片区的包片干部开展乡镇工作,对上白庄村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
上白庄村共有335户1402人,是纯撒拉族村庄,村民主要增收渠道为种地和外出务工。
1月11日这一天,和平时一样,王国长也在安置点和乡政府之间来回奔走。作为安置点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点长王国长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还要负责安置点上事无巨细的各项工作。好在乡政府离上白庄村安置点的距离只有2.5公里,开车5分钟就能到。
上白庄村的活动板房里安置了40户194人,安置点位于青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院子里。场地由该公司无偿提供,水、厕所都用的是公司的,免费的电、无线网在震后由相关部门重新安装。
地震发生已有一个月,家庭受灾的群众大多已情绪平稳,生活在板房里的村民生活也逐渐向好。“吃的是从家里拿过来的,也有发的一些物资,家里的房子目前还在划定的危险区域内,等排完险就好了。”“住得挺好,房子也热乎,吃的都有,很方便。”马清新家里共有9口人,地震后,家里的房屋出现裂缝,一家人按照乡镇和村上的安排住进了板房。
板房里,炉火正旺。除了统一发放的炉子、床、被褥,马清新还从家里搬来了桌子、柜子、洗衣机,临时的板房家里,一切生活照旧。
村民生活安稳有序的背后,是王国长和村“两委”夜以继日的艰苦付出。从去年12月26日到上白庄村担任点长以来,王国长第一时间选点、平地、安置、分配物资,一直忙到元旦过后,安置点上的各项事宜开始顺利有序进行,他也略微得空了些。
上白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忠说,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村上组织人员查看受灾房屋时,发现紧邻上白庄村村民家的山出现了一个小裂缝,发现这一情况后,他们及时上报乡镇和相关部门,转移安置周边群众。
音译为“孜日哈鲁呼”的山紧邻上白庄村,从村民记事起,这座山从来没有发生过移动或者滑坡。马海忠清楚地记得,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山上的小裂缝也逐步变成了大裂缝。那段时间,王国长和马海忠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都有数拨相关部门的人前来查看情况,他们要忙着准备资料、讲解情况,接不完的电话成了日常。“自然资源部门不查完根本不敢睡觉,感觉身边放了个定时炸弹。”王国长说,所幸的是,上白庄村早已将山体周边的42户村民全部转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眼下,站在上白庄村安置点,远远就能看到“孜日哈鲁呼”山的山尖上几台挖掘机正在加紧施工。“估计还有一段时间排险就完成了,完成后解除地质灾害影响的村民就可以回家住,到时候我们还要组织志愿队帮忙给村民搬家。”看完地质灾害点的排险情况,王国长赶忙叫马海忠和村妇联主任韩英兰开了个现场会。
韩英兰是村里的妇联主任,也是上白庄村志愿队的负责人。地震发生后,这支由村里的二三十名小伙子组成的青年志愿队给安置点上打扫卫生、搬东西,做了不少工作。“地震后,村上的年轻人很积极,只要在群里喊一声,大家随叫随到,特别感动。”韩英兰说。
面对这场百年难遇的灾害,上白庄村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抗震抗险。震后已经整整一个月,无论是安置点的生活还是村民的情绪,都已恢复如常。在这段时间里,马海忠瘦了10斤,王国长仿佛成了村里人,简单的撒拉语对话都能说得出、听得懂了。
面对记者“目前的工作还有什么难题”的提问,王国长微微一笑,说:“没有,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未来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