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村里来了一群年轻人

□本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马晓玲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有一群年轻人怀着满腔热情,把青春和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他们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村里的年轻人”。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德恒隆乡哇加村村委会,看见一位年轻的身影在电脑前忙碌着;窗外山峦层叠、秋风轻拂,这位年轻的身影时不时将目光移向远方,仿佛在大自然里寻找灵感。

记者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叫斗格措,今年26岁的她是德恒隆乡哇加村人。2017年,斗格措通过高考跃出“农门”,离开家乡,远赴河北省求学。2021年,斗格措从河北外国语学院顺利毕业,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那时,斗格措的家人和乡亲们都以为,她这辈子不会再回农村了,会留在城市里,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2023年斗格措辞职后,选择回到家乡,决定在家乡这片热土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回到家乡后,斗格措首先解决定位问题,明确“干什么”。可是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干什么呢?怎么才能力所能及的为家乡做点什么呢?

德恒隆乡哇加村山大沟深、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种地、放牧是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回到家乡后一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斗格措,一边思考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一边帮父母种地、放牧、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就在此时,德恒隆乡党委政府通过党支部推荐、资格审查、谈心谈话等选拔程序,将斗格措列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今年6月,斗格措参加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任哇加村村级事务助理员。

对于农村,斗格措始终有着一种解不开的家乡情结。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她深知自己担负的村级事务助理员这个角色要协助村两委做好基层工作。然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自己只有扑下身子尽快投入新的角色,才能适应新环境。于是她迅速调整心态,以日常村务工作为中心,白天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将村民的困难和需求记在工作日志上,晚上留在办公室整理各类资料做好业务工作。

虽然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但她已经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记者了解到,斗格措回村工作,源自化隆县实施的村级组织后备人才“雁阵”培育工程,也是德恒隆乡持续深化“一村一名大学生”选育机制,用心用情推动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见行见效的一个缩影。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本土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德恒隆乡立足农村工作的全新态势与要求,聚焦村级换届,全力化解村级组织人才匮乏、村级换届“无人可选、无人可用”等现实困境,着力储备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头雁”后备力量,持续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助力村级换届“提质蓄能”。

为了能选出高素质人才,德恒隆乡聚焦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优秀党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全面挖掘、收集、回引在外能人、乡贤,确保把年纪轻、甘于奉献、热爱家乡、群众口碑好的高素质人才充实进后备人才库。

目前,德恒隆乡建立了总数为168人的“雁阵”队伍,截至目前,已到村担任村级事务助理员大学生共7名。

如今,在德恒隆乡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的人像斗格措一样,怀揣热情,下沉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就像深谷的幽兰,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使命、诠释着不平凡的青春,勾勒出最真实、最鲜活、最接地气的乡村振兴图景。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下一步,德恒隆乡将持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打造一支强大的、多元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德恒隆乡党委书记马海军说。

--> 2024-08-27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56589.html 1 村里来了一群年轻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