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马彩虹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连日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的庄稼陆续进入收割期,金灿灿的麦穗压弯了枝头,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
在初麻乡下恰藏村,村党支部书记旦正才让和村民们正张罗着用“新农机”收割庄稼,眼里都是对“新农机”的欢迎和热切盼望。“今年村里有了‘新农机’,一天能收30多亩地,与之前的人工收割相比,农机收割既省时省力,还能保障增产增收。”旦正才让笑着说道。
村民们眼中的“新农机”是下恰藏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天彬和队员李勤经多方争取和协调,于今年8月中旬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向下恰藏村捐赠的价值33.72万元的拖拉机、旋耕机、液压翻转犁、播种机、草捆打捆机等农用机械。
山大沟深的下恰藏村,位于初麻乡东南部山区,平均海拔约2900米,村民进村出村都得绕山盘旋。随着这些农用机械的投入使用,下恰藏村及其周边村民在农忙时节解放了“双手”,当起了“甩手掌柜”。
“过去几乎没有农机,每到农忙时节,村里的人都是互相帮忙,起早贪黑一天下来也只能收割几亩地,如果抓不准墒情,有时候还会耽误庄稼收割,影响收成……”回想起以前农忙时节的场景,旦正才让一肚子苦水倒不完。
记者了解到,下恰藏村以种植小麦、青稞、香豆为主,全村15户村民,平均每户种植面积达8.67公顷。“以前,每亩地的人工收割成本超过180元,使用农机只需承担油费和零件损耗,每亩地的成本只有70元,相比以前节省了110元。”旦正才让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金戈铁马”……近年来,初麻乡通过全力推进“小田并大田”,加快“碎田变整田”,大部分农田实现了农作物连片种植,并因地制宜引进小型收割机,让“高科技”大马力农用机械成了农户秋收、春耕作业的好帮手,极大地帮助山头群众解决了更多的生产难题。
初麻乡党委书记马忠海告诉记者,这些农机除了为下恰藏村的农户收割庄稼,还覆盖了滩果村、滩果台村、拉许村等附近山头的7个村庄,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也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全乡的干部群众将铆足干劲,不懈奋斗,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初麻大地的每一寸土地在机械化的推动下,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马忠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