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崖子沟人走上了幸福康庄路

□本报记者 陶成君 摄影报道

张家村盘绣园里,土族阿姑赶工忙;老幼村田间地头上,种植户忙着采摘新鲜蔬菜;芦草沟山上,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党建引领让这里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群众走上了幸福康庄路。

入秋以来,在张家村的盘绣园里,村上的妇女们时常聚集在一起,制作盘绣工艺品。五彩的绣线,灵巧的双手,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自2021年盘绣园建成以来,村里越来越多的绣娘闲暇时会到这里切磋盘绣技艺,创新盘绣工艺品,让指尖技艺发挥经济效益,鼓了钱袋子,暖了心窝子,绣娘用巧手“绣”出了幸福生活。

张家村是一个土族群众聚居的传统村落,保留了土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盘绣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上的妇女们世世代代传承着独特的盘绣技艺。

2021年9月,张家村两委因地制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盘绣园,为村上的绣娘提供了就近务工增收的平台。乡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土族民族文化潜力,传承、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为全村群众开拓出一条可持续的增收道路。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顺贵告诉记者,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村里对传统村落和巷道设施进行了保护,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展览区,将传统美食、民俗、旅游、农耕文化融为一体,并对盘绣园进行提档升级,拓展唐卡等多种艺术产品的制作。同时对村里的绣娘、传统美食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增加收入。

据盘绣园负责人介绍,自从有了盘绣园以后,村里的绣娘有了固定的工作场所,加上多次培训,订单质量提高了,花样也变多了,目前盘绣园有固定绣娘50人,分散绣娘也有30多人,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大家别提多高兴了。

离张家村不远的老幼村,这几年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

正值初秋,蔬菜基地里,村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搬运、打包、装车,一派忙碌景象。为了保证蔬菜的采摘质量,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员们正在给大家示范指导,讲解冷凉蔬菜采摘的技巧。

村民杨玉国告诉记者:“以前大家种植的农作物只有小麦、土豆、油菜籽,一年下来一亩地只有900元的收入。现在我们头茬菜薹已经丰收了,种植的第二茬菜薹9月份就可以采收了,周期短,收益还很高。”

这几年,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老幼村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土地种植服务模式——“托管代种”,破解农村种地增收难题。老幼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农作物高质量发展,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群众参与的形式,立足村情实际,探索土地“托管代种”模式,大力发展以冬小麦为代表的特色农作物产业。同时,积极尝试露天冷凉蔬菜种植,打破了红崖子沟乡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收入低、农民参与度低的瓶颈,真正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全乡农业产业实现扩规增效。

今年,老幼村还种植了苦菊、生菜等供港蔬菜10.6公顷,村民除了能拿到土地托管费,还可以到地里打工,又能多一份收入。老幼村党支部书记杨润预计,今年仅靠蔬菜种植一项,村集体经济增收将超过30万元。看着冷凉蔬菜发展势头良好,杨润就琢磨着扩大村里的蔬菜种植规模。“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成近万元,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我们得抓住这个机遇,拓宽大家的增收渠道。”杨润说。

这些,只是红崖子沟乡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缩影。近年来,红崖子沟乡锚定增产和增收两个目标,充分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以建强组织堡垒、谋实特色产业为重点,探索推动产业振兴全面振兴新路子,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百姓幸福底色。截至目前,红崖子沟乡各村收入均有显著提高,通过在张家村举办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实现全乡个体经营增收120万元;老幼村小麦、蔬菜种植迎来丰收,蔬菜订单高达25万元;芦草沟、西山、大庄廓等5个村上半年光伏收益也达20万元左右。全乡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百姓幸福底色正在进一步具象化。

--> 2024-09-01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56816.html 1 红崖子沟人走上了幸福康庄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