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行走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犹如徜徉在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中。黄河汹涌澎湃穿越禹王峡,是一幅现实版的青山绿水图;七里花海景区的鲜花争相绽放,是一幅意境深远的花鸟画;蓝天白云下的中川乡光明村,炊烟袅袅,油菜金黄,是一幅技术精湛的山居图……
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画作”,就是民和县生态保护的结晶。
近日,记者走进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民和县,看看这里是如何用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之美,诉说绿色发展的动人篇章。
位于民和县中川乡的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道峡口。近年来,禹王峡景区巩固提档升级项目启动,位于山间的黄河玻璃栈道、黄河码头及游船、自行车爱好者挑战、步步惊心等多个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说白了,我们就是冲着这里的水来的。”来自西宁市的游客保积成心直口快。多年前,保积成来过禹王峡游玩,那时的禹王峡景区尚未开发,但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保积成看来,如今禹王峡内的黄河之水更加清澈透明,映衬着峡谷风光更加壮丽。
依托山水资源吸睛引流,禹王峡已成为民和县域内新的打卡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一览山湖壮美,接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也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禹王峡景区的“火出圈”,是民和县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水是城市的灵魂,也是生态文明的基石。近年来,民和县水环境治理成效可圈可点,通过推进河流湖泊综合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雨污分流等措施,民和县的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今年上半年,民和县湟水河、黄河断面水质达标率都保持在100%。
为确保“一江清水出城出省”,让水的灵动为民和县“添景”,今年以来,民和县对清湟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水质中的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水温5项因子开展了加密监测,仅1月份就采样6次,出具25个数据,并对湟水河松树断面、东垣断面排放口水质中的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水温5项因子开展了加密监测,共出具15个数据。
在民和县,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当你抬头仰望,总能见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蔚蓝天空。
今年以来,民和县大力实施空气质量提升工程,打响蓝天保卫战。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民和县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175天,优良天数为159天,优良率达90.9%,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
家在民和县文化街附近的居民李宏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以前冬天民和县城总是灰蒙蒙的,现在即便是寒冬腊月,也能看到清晰的蓝天,呼吸都畅快多了。”
土壤是生态之基,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今年,民和县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工业废弃地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污染扩散的趋势。
与此同时,民和县还持续稳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申报了民和县受灾村庄管网提升工程,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了总工程量的65%;完成了民和县湟水一级支流隆治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及民和县大庄乡塔卧村、马场垣乡香水村等3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中央生态环境项目入库工作;续建项目中,湟水河民和县污水处理厂至团结村段河滨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民和县中川乡光明村等4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完工。
民和县的生态之变,不仅仅体现在蓝天、碧水、净土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在这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最近一段时间,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成了花的海洋,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8月的最后一天,来自西宁市的游客张先炳带着一家7口人在景区门口拍照留影。
“家中两个孩子的暑期快要结束了,这几天天气好,就计划来民和转转,没想到这里还隐藏着这么一个好地方。”张先炳望着身后的一片花海激动地说。
七里花海景区位于古鄯镇山庄村,7年前,依托山庄村周边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了游客服务中心、赏花亭榭、度假小木屋等观光体验设施。
七里花海景区负责人杨婉介绍,自运营以来,景区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04.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79万元。显而易见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景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的民和县,从政府到企业,从市民到农民,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市民倡导绿色生活,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美丽民和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