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尕书记”其实并不姓“尕”,而姓叶,因为他个子小,被村民称为“尕书记”。在青海方言里,“尕”就是小的意思。村民称呼叶积龙为“尕书记”,并不是小看他的意思,恰恰相反,是因为这种称呼更显亲近。
两年前,叶积龙刚刚就任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上曲加村驻村第一书记时,村民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有些迟疑:这么“尕”的个子,能有个啥能耐?
叶积龙不知道当时村民见到他有没有看不起他,但他从村民们的眼神里还是看出了一丝疑惑。
那是两年前的7月19日。叶积龙记得很清楚,晴空万里,蓝天下朵朵白云飘荡,就像一朵朵的棉花糖。他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查甫乡政府往东南走。因为第一次来,他一路上特别留意,希望能看到上曲加村和其他村不一样的地方。但遗憾的是,他看到的跟其他村子一样,上曲加村周边山地里种的也是土豆。叶积龙心想:“没有特色产业,这可有点难办。”
放下行李,叶积龙从之前无数个设想中清醒过来。没错,自从组织给予重托,他着实兴奋了好一阵,浏览了无数网页,向之前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们学习好经验、好做法,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思路。但真正来到村子里,他忽然又觉得之前做的“功课”毫无用武之地。
“还得实地考察才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村民们看到,来村里的第一天,叶积龙就挨家挨户向他们走来了。
上曲加村虽然不大,但全村四个社也有116户537人,并且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一圈“家访”下来,着实把叶积龙累得够呛。山里人很少出门,一口的乡村俚语,好在叶积龙青海方言说得很“溜”,这让村民们对他有了好感。
“以为城里来的干部都说普通话,原来也和我们一样说着青海方言。”“接地气”的语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距离近了,心扉也就敞开了,村民们有的给他讲讲家庭收入,有的给他谈谈今年的收成,还有的开始给他“倒苦水”、诉困难。
“我们村现在有耕地面积127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4.8公顷,公益林约206公顷。”
“农作物主要以土豆为主,小麦、油菜、大豆等为辅,牲畜主要以牛、羊为主。”
“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以劳务输出为辅。”
“村里的道路差得很,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你来了能不能修修?”
……
对于村民们提出的问题,叶积龙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经过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叶积龙为上曲加村争取到400万元的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黑化”村内主道路。该项目的落实,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此,村民把叶积龙亲切地称呼为“尕书记”。
两年的时间里,叶积龙从了解社情、民情及村情等方面着手,走进田间地头、入户农户家庭,掌握了村情民意,也就为驻村工作找到了方向。
两年来,叶积龙协助村“两委”负责人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配合村“两委”开展“固定党日”、三会一课、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等工作,落实了村脱贫户、监测户庭院经济产业扶持发展项目,及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工作,让脱贫户、监测户家里有了自己的产业,掌握了技能技术、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来源。
除了发展产业,叶积龙还联系帮扶单位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地质勘查开发局以及青海省第四、第二地质勘查院到村里开展帮扶活动。每年在村小学开展庆“六一”爱心助学捐赠、“七一”慰问困难老党员等活动,为全村116户农户发放化肥及燃煤,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
在叶积龙驻村工作两年的时间里,帮扶单位为上曲加村累计捐助物资金额达18.4万元。两年的驻村生涯,看到脱贫户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改变,看到日渐美丽的村容村貌,让叶积龙很欣慰,也给了他继续努力干下去的动力。
“现在我已爱上了上曲加村这片土地,推进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仍需付出更艰巨、更艰苦的努力。不论我今后身处何种岗位,都将持续关注乡村振兴事业,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找思路、定决策,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村情民意,切实为帮扶村聚资源、出主意、传技术、带项目,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实际问题,用自己的实干赢民心。”叶积龙用这番话为自己两年的驻村工作进行了小结,相信今后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关他和上曲加村的故事也会有很多很多……